走出根鈍的陰影
「若有福德利根者,但直聞是十地經,即解其義不須解釋。…若聞佛語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藥,小兒則以蜜和。…」
「若人鈍根懈慢,以經文難故,不能讀誦,難者文多難誦難說難諳。…」
----《十住毘婆沙論》卷1〈1 序品〉(CBETA, T26, no. 1521, p. 22, b5-16)
在預習課程中,看到這段「善人」的定義時,感觸很深。具備福德利根的人,先世已修得十法,所以現生「但直聞是十地經,即解其義不須解釋」。換句話說,就是近似可以舉一反三的利根人。您只要跟他說離欲,他就懂得離所有一切過現未、粗細、遠近的欲,他絕不會為自心的習染找出口,更不會但執文字上的固定局限,反而懂得以義通貫所有能讓自心陷於愛染的欲皆應遠離。時下正在學習的我們,是「推一步、走一步」,「念一句、覺一分」,還是只要指引了路,就可以自己無怨無悔、義無反顧地向前走呢?
從上述引文也明了「因為根鈍,才須教育」的意義,菩薩才有對象可以教化。我遇過這樣的根性眾生,房間裡的燈不夠明亮看書,就要求屋主給他換上新的燈管便以照明,結果壞的不是燈管,而是燈座,所以屋主只能說目前有事忙,無法立即換起來給他用…。一臉茫然的他,好像書也看不下去了,我藉此因緣跟他說,你有想過:房裡的燈不夠亮…看書吃力,為何不換個地方呢?樓下也有客廳,別處也有較明亮的燈光…。從他的眼神告訴我,這種調整超出他的想像,台灣什麼都方便反而較難養成獨立性,換個國家一切都得自己想辦法,這該怎麼辦才好…。時下正在學佛的我們,經論所言是佛菩薩及古德的思想與經歷,這些文字教義應當如何轉換成自己對治煩惱的良方呢?難道經論沒有說清楚的部分,就讓它繼續模糊嗎?我們知道找個明度較好的角度延續我們的精進嗎?等待或只要求外在的因緣來適應我們,這種心情很苦,其實不要怕失敗,勇敢嘗試看看,走到光明的地方,也許你會感悟更多,也才有走出根鈍的陰影啊!(開仁,2012/9/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