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善友.善思!



 


善友.善思!


開仁.2012/1/24


 


最近有法友問了我幾個問題,想了想,還是把它記錄下來。


 


一、如何辨識親近善知識?又如何播下未來生命的親近因緣?


 


在阿含中的善士,涵義很廣,包括善人乃至證悟的聖者。而這些人所具備的善法,就是辨識親近善知識的標準。


 


見賢思齊,古來知之。除了發願,就是思惟:善士所具備的法,我具足了沒有?若欠缺就要用心培養讓它生起,縱使無法做得到,也得心懷慚愧,與其結緣,因為這種熏習,習可成性,性也成習,凡性當然可改變成聖性,俗習也可淨化為淨習。這在大乘來說,就是菩提心種,就是成佛的因性。


 


能夠觀察他人的善德,能耐地提升自己的品德,我想,不管還要輪迴多久才獲得解脫,但這份與三寶(人法)結下的善緣,必定生生世世伴隨著我們,這不是常見,是相信緣起法能生能滅的真實,《般若經》用「燈柱喻」來說明初發菩提心,直至成佛整個過程中,於法於人所造下的善因性,有不即不離、不常不斷的關係,正見相輔地引導自己航向正道。


 


二、如何讓如理的思惟運用在生活中?


 


道理「理解的多,了解的深(尤其對法的通達)」,才有辦法讓這些概念在生活中生起。就像在學校讀書一般,讀完出來社會後若沒繼續用,很快就忘光了。反則若必須依賴它來找生活,每天重複地思索與運用,慢慢地知識也可自然流露。


 


對佛所開示的真理,凡夫不容易一下就轉成自心的思維模式,不管是什麼道理,開始時佛必定先說「非理」,才繼續介紹「如理」。換句話說,對初學者而言,分別對錯是起步,對錯平等是終止,其中存著無盡的道理,也需無量的用心才能完成。


 


一切從簡單及能力所及開始,一步一腳印,不行也就無腳印。範圍當然不離善法及出世正法,但人的根性也需要考量在內,一個月或一年規劃自己好好在某一法上用功,持之以恆,水滴也能穿石。如果我們審查到自心的負面思維很嚴重,當然也可用正面思考不斷地予以取代,就像把香置放在盒子裡,香氣確實可取代盒子原來的味道,改變成香味,但是,香氣不是置放一次就夠了,事實上,若沒有持續地加入新的香,固有的香氣也有散盡的一天。


 


自心的負面思維,可請身邊的人提醒自己,然自心的敏銳度也須加強,從嚴重粗糙的煩惱開始,事實也不許一下就全然斷除,發願一個月或一年對治一項問題,日久自能全然根除。


 


要培養如理的思惟,對初學來說,正法熏習是首要的方便,有善知識開示當然很好,若沒有就須靠自己閱讀佛法來轉起自心的善思維,每天聞思修重複的做,慢慢對人事物的觀察力,將大大提升,思惟也可由無明邊,轉向有正見的一邊。


 


佛交代「自依、法依」,自己不決心履行正法,還要期待誰來挽救自己呢?別想太多,主動製造親近三寶的因緣,每天持續重溫三學的資糧,水到自然會渠成。


 


 


1 則留言:

  1. <p>老師~</p>
    <p>&nbsp;&nbsp;&nbsp; ^ - ^ 讚!!分享中分享中!!</p>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