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不須思索而推荐的好書──《寶積經講記》




不須思索而推荐的好書──《寶積經講記》


 


 


昨晚聽到一位師長的開示,大意是:


「為何我們已身為眾生法身慧命的師長,卻無法做得到像世俗的老師那般,讓畢業後或還在就學的同學們懷念感恩在心呢?有的甚至於因此而結下怨仇,且懷恨在心…,這是那裡出了問題?」


 


當然,這是很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因為出家眾很快的就有因緣體驗當人師長的滋味,若說不以「法為中心」,而一味的以「知識」來教授的話,恐怕真的會步上這種後果的。然而,因緣是錯綜複雜的,有時「講者無心,聽者有意」;也有的是眾生的根性本來就剛強難伏,也並非是為人師長的問題;無可厚非的,確實也有老師本身不夠用心於教學的,動機不純者也會來混水摸魚一番,希望透過掌聲來填滿那虛榮與空虛的心。


 


我個人的想法是,要把握初學道心的教學,除了經論內容的詮解,更重要的是當遇到某些經論文句能引申道心與僧格的提示時,應該精要地給予提示,當然若師長本身擁有僧團運作的經歷,點到為止的明說暗示,對同學都必有所助益的。


 


在印順導師等身的著作中,雖則說我尚未非常熟透所有的內容,但其中的《寶積經講記》一書,不管重讀幾遍,此書都是我推荐建立道心必讀的教本,尤其想確保初心的赤誠及持續者,請問:有誰有辦法整天陪伴您共度每一刻鐘呢?不可能的事,對不對,但若一旦發現自心懦弱無力,或道念越來越薄弱時,記得翻閱此書,重複的讀,用心的思惟之,必定能挽回道心的。


 


在過去的2012年裡,不知覺中我也讀了不少經論等的文句,但要我不須思索而即刻給您推荐的好書,我會真誠的跟您說,就選這本《寶積經講記》吧!


 


《寶積經講記》講義:http://yinshun-edu.org.tw/archived/dynamicdata/flash/handout/hd02/hd02_ch0_shikairen.html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我們的心中,不該嫉惡如仇!




我們的心中,不該嫉惡如仇!


 


在這一全新的世紀中,我們依然經常遇得到、結識到虛有其表,或表裡不一的朋友,對嗎?有時候我真想當面問這種人:「你真當我什麼都覺察不出來啊?…」哈…說真的,有時無明閃過的片刻,我還是表現出不喜歡這種人,但…,這片刻過後,自心就浮現許多佛法的教理,慢慢地、逐漸地包容和憐愍這種人,即便他固執如昔,我的心境卻仿如「輕舟已過萬重山」,任君再裝下去吧…哈!


 


以前看過印順導師著作中的相關說明,今節錄如下,與大家分享!


 


《寶積經講記》(p.74):「「離惡知識,親近善友」:離,不是嫉惡如仇,拒人於千里之外,而只是不隨順惡法。」


 


《佛法概論》(p.255):「菩薩的心中,是沒有疾惡如仇的,應該是悲憫惡人過于善人。」


 


《佛法是救世之光》(p.252-253):「對人,對事,對於理論,佛法是不會嫉惡如仇,而認為非毀滅不可的。佛法是確立向上向善的理想,堅定自己,充實自己,而耐心地與人為善;憐憫邪惡的,而又不輕慢他,啟發他的向上心,而使逐漸的改化而向於完善。明白這一觀念,才會理解佛為什麼要我們:「不輕未學」,「不輕毀犯」。因人人有著平等而向上的可能性,沒有修學而錯亂顛倒的,可以漸學而成為多聞博學;毀犯戒律的,可以懺悔而漸成為道德的行為。在這樣的觀念下,對人才有真摯的友情,而不是為著利用;有真正的慈愛,而不是包藏戰爭種子;有真實的平等,而不是自以為是領導者。我們如能堅定此一信念,自然會增長利他的真慈悲,發生無我的真智慧,由修學菩薩行而上登佛道。我們如擴充此一觀念而成為多數人的信念,人類自會有真正的和平,進入互諒互信,互助同樂的時代。常不輕菩薩說:「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當成佛」,實是歷久彌新的至理名言,今天特地舉出來貢獻大家。末了,祝諸位新年平安!」


 


閱讀了這三則法語,怎麼樣?能放下嫉惡如仇的心情了嗎?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冬至的願望




冬至的願望


 


今早老菩薩疼惜我們而說道:師父週五冬至到新竹授課,無法煮湯圓給您們吃…,所以提早週四早餐就煮給您們吃了…。


真是感恩極了…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哈…不是不是,如果在年終的冬至,要許個什麼願呢?最近常想:「別人的事,關我什麼事;若真發生事,也不必我管。」哈…,好像有點「少事少業」的心情浮現,擔心錯解其中涵義,查了一下,導師解釋的真好,給大家分享一下:


 


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p.206):「佛勸比丘,「少事少業」,只是不要去為私人私欲的事,而對佛教、對寺院,卻不能沒有事業。


 


這下我明白了:那種充滿「私人私欲的事」,真的不管我的事,縱使發生了什麼事,不是我無情而說不必我管,是因為「對佛教、對寺院」的事,或者對眾生的事,我需要更多的精力去付出,所以自心當然僅存「少事少業」的心境了,您說對嗎?


 



精進與正勤




精進與正勤


開照長老開示大綱


壹:三種特色


1.要心甘情願;


2.要恰到好處重質不重量,時時刻刻都可以用功;


3.要有信心,決心及毅力並且能安忍。


 


貳:四個內容


1.已生惡令斷滅;


2.未生惡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起;


4.已生善令增長。


※有四種人:1. 黑暗來光明去,2. 黑暗來黑暗去, 3. 光明來黑暗去, 4. 光明來光明去。


參:兩種力度


1. 平常用功;


2. 專修。


肆: 三種層次


1. 初發心;


2. 出離心;


3 . 勇猛精進心。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諂曲心,令佛弟子雖入佛法不能得出生死深林




諂曲心,令佛弟子雖入佛法不能得出生死深林


 


《十住毘婆沙論》卷4:「諂者,心佞媚。曲者,身口業現有所作。」(CBETA, T26, no. 1521, p. 37, a11-12)


 


《十住毘婆沙論》卷4:「共事諂曲心者,於和[11]上阿闍梨諸善知識所,不以直心親近,習行曲心故,乃至未曾所識亦行諂曲。」(CBETA, T26, no. 1521, p. 37, c22-24)


[11]上=尚【明】。


 


《十住毘婆沙論》卷919 四法品〉:「在家出家菩薩,應遠離四諂曲法,如曲木在稠林難可得出,如[1]是世間有佛弟子雖入佛法不能得出生死深林。何等為四?一、於佛法懷疑不信無有定心。二、於眾生憍慢瞋恨。三、於他利心生貪嫉。四、毀謗菩薩惡聲流布。是為四。


何等是四直心相?一者、有罪即時發露,無所隱藏,悔過除滅,行無悔道。二者、若以實語,失於王位及諸財寶,猶不妄語,口未曾說輕人之言。三者、若人惡口罵詈,輕賤譏謗,繫閉鞭杖[2]考掠等罪,但怨前身不咎於他,信業果報心無恚恨。四者、安住信功德中,諸佛妙法甚難信解,心清淨故皆能信受。


敗壞菩薩行四諂曲,調和菩薩有四直行。是故菩薩欲不行諂曲相,欲行直心」(CBETA, T26, no. 1521, p. 66, a25-b10)


[1]〔是〕-【宋】【元】【明】【宮】。[2]考=拷【宋】【元】【明】【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1631 護戒品〉:「正見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離諂曲。二者、所見清淨。」(CBETA, T26, no. 1521, p. 108, a14-15)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新學行施應量力而為




新學行施應量力而為


 


《十住毘婆沙論》卷817 入寺品〉:「


問曰。在家菩薩。或有貪惜愛著之物有來求者。此應云何。


答曰。


 於所貪著物  有來求索者


 當自勸喻心  即施勿慳惜


菩薩所貪惜物。若有乞人急從求索。汝以此物施與我者速得成佛。菩薩即時應自勸喻而施與之。如是思惟。若我今者不捨此物。此物必當遠離於我。設至死時不隨我去。此物則是遠離之相。今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檀波羅蜜故施與。後至死時心無有悔。經說。不悔心死必生善處。是得大利云何不捨。如是自勸猶貪惜者應辭謝乞者言。


 我今是新學  善根未成就


 心未得自在  願後當相與


應辭謝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發意善根未具。於菩薩行法未得勢力。是以未能捨於此物。後得勢力善根成就。心得堅固當以相與。」(CBETA, T26, no. 1521, p. 59, b28-c18)


 


《梵網經古跡記》卷2:「《毘尼經》云。在家菩薩應行二施。一財二法。出家菩薩應行四施。一紙二墨三筆四法。得忍菩薩應行三施。一王位二妻子三頭目皮骨。然《大集》云。新發意菩薩於身命財常作捨想者。欲令漸薰至堪捨故。如《十住論》。乞極惜物時當自勸喻。心猶貪惜者。應辭謝乞者言。我今是新學。善根未成就。心未得自在。願後當相與。」(CBETA, T40, no. 1815, p. 707, b6-13)


 


《法苑珠林》卷81:「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在家菩薩所貪惜物。若有乞人急從求索。汝以此物施與我者。速得成佛。菩薩即應思惟。若我今者不捨此物。此物必當遠離於我。設至死時不隨我去。此物則是遠離之相。今為發菩提故須施與。後死時心無有悔。必生善處。是得大利。若猶貪者應辭謝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發意善根未具。於菩薩行法未得勢力。是以未能捨於此物。後得勢力。善根堅固。當以相與。」(CBETA, T53, no. 2122, p. 889, b14-22)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2013年3月~6月第二期《十住毘婆沙論》課程



20133月~6月「每月一次」


第二期《十住毘婆沙論》課程


 


主辦:六龜 般若精舍


研讀:龍樹菩薩著《十住毘婆沙論》


講師:開仁法師,圓融法師


地點:高雄市六龜區中興里21鄰尾庄549號(07-6895695


第二期課程的日期:


323-24


420-21


518-19


615-16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莊嚴則影好,垢穢則影醜




莊嚴則影好,垢穢則影醜


 


有一位聰明有智慧又能夠察言觀色、洞察先機的大臣,如此說到:


「一個面貌莊嚴的人,投射在水中的倒影,自然是非常的美好。而倒影的美好或者是醜陋,其實都來自於人身的面貌,倒影只不過是如實地將影像映現在水面上而已。


有莊嚴的面貌,自然水中的倒影就美好;如果是蓬頭垢面,那水中的倒影自然就醜陋。今世的所作所為就如同面貌一般,後世感得的身形相貌,就如水中如實映現出來的倒影一樣。


以戒定慧莊嚴的面貌,日後必得可愛的果報;如果造作種種惡行,則未來必定遭受非常痛苦的果報。


以誠敬的心用財物供養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以及貧窮困苦的人,就好像今世有莊嚴的面貌,那來世在三有水中(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在三有水中呈現的影像也必定是非常的莊嚴。因為今世修布施、持戒、智慧等善業,後世必定感得安樂的果報,就如同人有莊嚴的面貌,那其水中的倒影也一定如實地映現出來。


人一旦臨命終時,呼吸急促,氣喘,上氣不接下氣,喉嚨、舌頭乾燥無比,卻無法吞嚥半滴水。


既說不出話,眼睛也看不清楚,筋血氣脈逐漸斷絕,而四大中的風(「地水火風」中的風)就像刀一般來支解我們的形體;四肢鬆弛衰弱,人體的關節敗壞不能轉動,全身酸痛無比,就好像被針刺一般。


到了命終時,會發現自己處在大黑暗之中,如同墮入深坑一樣,自己遊蕩在曠野中,沒有任何的同伴。這時候,只有在世時所修行的福德,能夠作為自己最親近的伙伴來保護自己。因此,如果為了後世,應該趕快修福德。」


    最後又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當人臨命終時,一定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沒有任何的同伴;所有愛戀的親朋好友,一定都得捨棄分離;自己單獨遊蕩在無止盡的黑暗中,而且處在令人恐懼害怕的地方。再怎麼樣親愛的人、事、物都將分離,孤獨無依沒有伴侶,所以應當及時修福德、淨化身心,努力累積善法的資糧。」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既得此人身,當勉自利益





既得此人身,當勉自利益


 


《翻譯名義集》卷2(大正541081a25-b4)


天界著樂,四趣沈苦,故此五道,非成佛器,由是諸佛唯出人間


《智論》云:若菩薩行般若者,從初發心,終不墮三惡道,常作轉輪聖王,多生欲界。何以故?以無色界無色故不可教化,色界中多味著禪定樂無厭惡心故,亦不生欲天妙五欲多,故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攝眾生等


故《論》誡曰:三惡道眾生,不得修道業。既得此人身,當勉自利益。覽此集者,宜警覺焉。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自己挖好的陷阱




世間萬事之果皆有其因


每個人都會陷入


自己挖好的陷阱之中


 


--法頂禪師箴言集,頁49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未斷煩惱的凡夫,應該如龍樹所說的來作意學習




未斷煩惱的凡夫,應該如龍樹所說的來作意學習


圓融2012/12/1


 


曾經聽過一位法師說過:在未證得空性之前不該有捨身支節的這種布施,連器官捐贈也不可以。因為會因為在摘取時而生氣瞋恨心而墮於惡趣!



但當時的我就很不以為意了,覺得修學佛法到了死後連捐贈都不行,那佛法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呢?



之後在讀龍樹菩薩所著的《十住毗婆沙論》時,發現了論中有教導尚未斷煩惱的凡夫應該怎樣的來作意學習!



論中這樣說到:



問曰:若菩薩於施者淨及共淨 ,應勤行此二施。慳為施者垢,亦是施大垢,若菩薩未離欲,未能斷慳,云何能行此二 淨施?


答曰:若物能起慳,則不畜此物。
菩薩若於有命、無命物,知生慳心者,則不畜此物,是故有所施,皆無悋惜。

問曰:外物可不畜,身當云何?
答曰:常為利眾生,解身如藥樹。



為利益眾生故,信解身如藥樹。如藥樹眾生有用,根、莖、枝、葉、華、實等,各得差 病,隨意而取,無有遮護。菩薩亦如是,為利眾生故,能自捨身。作是念:「若眾生取我頭、目、手、足、肢 、節、脊、腹、髀 、膊 、耳、鼻、齒、舌、血、肉、骨、髓等,隨其所須,皆能與之,或舉身盡施。」如是降伏其心,修集善根,為方便所護,行檀波羅蜜。



上面的意思是這樣的,如果對於清淨的布施,菩薩還沒有離欲、還不能斷除對於物欲的慳貪,那怎麼能行清淨的布施呢?



龍樹菩薩回答說:如果有東西能夠讓我們生起慳貪,那不管這個東西是有生命的或者沒有生命的我們都不應該去畜積它。



但別人又接著問:身以外的東西我可以不畜積,但對於自身我若貪著它那應該怎麼辦呢?



龍樹菩薩這時就教導我們: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我們應該這樣的思惟:把身當成是一棵藥樹,這藥樹如果對眾生有用,那就隨眾生所須而取用!所以菩薩也是這樣,為了利益眾生常常這樣的思惟:我們的身如果對眾生有用、有須要的,那就布施給他。把我們的身當成是藥樹,這樣就能降伏我們對於自身的貪愛,不起慳貪的煩惱,還能修集善根福德資糧!



所以我們如果能常這樣的思惟,到了我們死後把器官捐贈出去,也就不會因為慳貪身体而生起瞋恨,使我們墮入惡趣了,反而能讓我們累積善法功德也!這樣於已不損,於他增益,何樂而不為呢!


 


有缺憾的生命較為珍惜有限的因緣




看到這張照片,很感動……陳舊鐵皮的廟宇,踏腳布為蒲團的底墊,也許物質的呈現不怎麼完善,但能有福報心靜地在這坐墊上修學的止觀,是何其幸福的事啊!我深刻的感觸就是,當物質種種條件未具足時,人心較樸實,修行也較踏實,然而往往外在條件越圓滿具足時,人的心也隨之浮盪起來了,為道的心更是日愈減弱了…,簡言之,有缺憾的生命較為珍惜有限的因緣,當欲望靜巧巧地溜進了我們的心扉之後,外表看似一切具足了,但道心卻不知在何時被侵蝕的要找也找不回來了!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夢中福業亦會增長




夢中福業亦會增長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37(大正27192c7-193b2)


1‧【《發智論》】福增長者,如有夢中布施作福受持齋戒,或餘隨一福相續轉。


其事云何?彼隨覺時善勝解力,夢中還似彼善事轉,故如覺時能取愛果說為增長。


1)謂若覺時好行布施,或以飲食或以衣服臥具醫藥房舍等事,給施於他,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此所作轉。


2)若於覺時好作福業,或勤修理佛法僧事、道路橋梁園林花果池沼福舍,或樂瞻病供侍有德,或營五年大會等福,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此所作轉。


3)若於覺時受持八齋及諸禁戒,謂苾芻等七眾律儀,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此所作轉。


4)若於覺時好樂誦讀、聽問[1]、說授、思惟、簡擇三藏文義,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此所作轉。


5)若於覺時修不淨觀或持息念、四念住等諸觀行問[2],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此所修轉。


由如是等勝解力故夢中福業亦得增長。


 


2‧【《發智論》】非福增長者,如有夢中害生命、不與取、欲邪行、故妄語、飲諸酒,或餘隨一非福相續轉。


其事云何?彼隨覺時惡勝解力,夢中還似彼惡事轉故,如覺時取非愛果說為增長。謂若覺時好害他命如屠羊等、或不與取如劫賊等、或欲邪行如姦非者、或故妄語如偽證等、或飲諸酒如耽酒人、或作其餘撾打罵詈、 ( ㄘㄞˊ )[3] ( ㄍㄡˋ )[4]彼此、 ( ㄆㄞˊ ) ( ㄧㄡ )[5]歌詠、飲噉血肉、貪著五欲、增惡三寶、憍慢、邪見、嫉妒等事;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彼所作轉,故於夢中諸非福業亦得增長。


 


3‧【《發智論》】非福非非福增長者,如有夢中非福非非福相續轉。


其事云何?彼隨覺時非善非惡勝解力故,夢中還似彼事而轉,故如覺時能取非愛非非愛果說為增長,謂若覺時作威儀路或工巧處或作田種擔負等事,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彼所作轉,故於夢中非福非非福業亦得增長。


 


問:若於夢中福增長者,何故佛說:「愚人眠時無果異熟。」?


答:如人覺時能作種種田種等事,眠則不能,如是覺時能修種種殊勝善業,謂能讀誦聽聞說授簡擇文義,修不淨觀、持息念等,別、總念住,順決擇分,入正決定得預流果乃至能得阿羅漢果,或復能修人天勝業,眠時於此皆不能成,故說眠時無果異熟。是故尊者世友說曰:「眠時所作福業果少故說無果,非謂全無。」


 


問:若於夢中非福增長,何故佛說:「寧當睡眠勿起惡覺。」?


答:如人覺時數起種種增上惡覺,眠時則無,故作是說,非謂夢中一切非福皆不增長。


 


問:夢中善不善業能引眾同分不?


答:不能,以明了業能引眾同分,彼昧劣故。


有說:「亦能,謂彼能引 ( ㄑㄧˊ ) ( ㄘㄠˊ )[6]蚯蚓等闇劣眾同分,非餘勝者。」


評曰:「如是說者,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眠時但能造圓滿業非牽引業,隨他力轉,性昧劣故,然得欲界五蘊異熟。」


 




[1]問=聞(大正27192b19


[2]問=門(大正27192b22


[3]中文大辭典(七)》p.636:與財通。


[4]中文大辭典(四)》p.707:伸長手臂以取物。


[5]中文大辭典(一)》p.1094:通俳倡。《漢書‧枚乘傳》:詼笑類俳倡。〔注〕師古曰:俳,雜戲。倡,樂人也


[6]《漢語大詞典(八)》p.990:金龜子的幼蟲,長寸許,居於土中,…為主要地下害蟲。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一日山水禪,心得分享







一日山水禪,心得分享


釋圓融


 


昨天2012/11/25參加了山水一日禪,雖然沒有把握住所緣,但著實得到不少經驗!像是在注意所緣時,尋與伺要均衡,如果尋太過多,那會使身心容易緊繃與疲累,由其頭部會脹痛也!而尋呢在禪修時就是抓取所緣息的觸點的功用,伺呢,就是了知息的出入。所以如果沒有明顯的觸點也不要太過用力抓取,只要靜靜的守著,了知息的出入慢慢的心越來越細時就會等到觸點了!這個經驗實在保貴,就與大家分享!


 


*  *  *


 


趁著還有記憶寫下昨天的開示!
人將死時會隨著重業或習慣業或隨憶念而往生,重業或可是五逆重惡罪,或可是禪定重善業。所以世間最重的善業即是禪定業,能讓我們往生善趣的有力因素!不過我們很確定沒有種下重惡業,但也很確定沒有種下重善業,因為還沒有成就禪定!但是這輩子有沒有希望種下善業讓死時往生善趣呢?
禪師明確的說:有的!那就是習慣業!
我們一生中在不知不覺中,或故意的養成了種種的習慣,可見習慣是可以養成的!雖然我們一天之中沒有多少個小時是在用功與善法相應,或許一天連二小時的時間也沒有吧!但很確定的是,我們一天之中有很多零零碎碎的時間。如果我們積極的將這些零碎的時間拿來修安般念,不論五分鐘或十分鐘,只要養成了這種習慣,那我們就是不斷在與善法相應。
修安般念不須任何的準備,而且能在行住坐臥的任何姿勢下修習,且安般念的所緣是寂靜相!
所以,還未養成善習的同學們,趕快來不斷的串習這善的習慣性吧!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讀書會)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讀書會)


帶領: 開仁法師   


地點: 淨心文教基金會:高雄館   


時間: 20133月開始,兩週一次
3/7
3/214/185/25/165/306/13
週四下午300500


備註: 報名日期至 12/31 截止,人數 15 位以上就開課


線上報名:http://www.puremind.org.tw/index.php?url=20-201&prg_no=d&data_master_id=2415


 


一般聲聞學者,都以為︰四無量心緣廣大無量的眾生,無量是眾多難以數計,是勝解──假想觀,所以是世間定。但「量」是依局限性而來的,如觀一切眾生而超越限 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別,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質多羅長者以為︰無量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於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空就是無量。這一意義,在大乘所說 的「無緣慈」中,才再度的表達出來。〈摘錄自印順導師《空之探究》第一章〉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思惟,可以透露出一個人的智慧!




思惟,可以透露出一個人的智慧!


 


聽佛光山的法師說:「我們年初時向(星雲)大師報告春節佛館滴水坊讓大家用素飯的開銷時(竟要達台幣2千萬元)…」


他自在的回應我們說道:「我看的不是數字,我看到的是所結的人緣…」


 


這段對話也許每個人的解讀都會不同,但我自心不斷思索的就是:「我們的思惟真的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或困擾。」


你說是嗎?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尋回學習力




尋回學習力


(撰文/ 居丙筠:《經典雜誌》撰述www.rhythmsmonthly.com


 


考試本身倒不是萬惡之首,重點在於考試的內容、品質和目的。試題的設計應能促進學生完整的思考,而不只是求片面的答案;考試目的應從「淘汰」學生的減法思維,轉換成「了解」其學習狀況、再以此根據從中輔導的加法思維;而學科筆試也不應作為評量學生的主要方式。


 


反觀正規學校教育,卻仍有多處死角。目前一般學校仍以大班居多,單單一名老師實在能力有限,多半仍選擇複製過去經驗,寫板書、趕進度,顧不了那些跟不上的孩子。


 


追根究抵,解決方法應回歸教育的本質。過去的教學模式只管「教」而忘了「學老師單方面地傳授同一套知識、考試、盯成績,忽略學生究竟學到多少。最後只有跟得上的學生受益,跟不上的落差日益擴大:這些學生在課堂上,就一直變成客人。」


 


李曼韻自居為考試最少的老師,也不鼓勵學生使用參考書。她傾向讓學生理解學科內容,取代填鴨式教法,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考試短期之內有效,成績很快就上來,但卻把學生讀書的胃口破壞掉了。人生如果看得長遠一些,若後面幾十年的路都不碰書了,這是很可怕的事情耶!當學生產生興趣,才是終身受益。」抽掉小考的時間,她拿來引導學生做報告,從中訓練他們合作與討論;偶爾的測驗裡,她會設計申論題,讓學生練習表達。即使只是對課程內容的感受這種單純的描述,李曼韻認為: 光讓自己有感受力,這部分學生就已經弱掉了。我覺得基礎能力就是感受、描述感受、溝通和表達想法。」讓學生對學習有感覺、有興趣,這道理不深,卻是最踏實的作法,也是教育的本質。


 


當孩子內化了以考試為目的作為受教育的動機,一旦目的達成,例如考試通過、畢業、找到工作後,學習便戞然而止。因此,佐藤學提出三個必須解決的問題競爭教育要變成共生教育、量的教育要變成質的教育、有目的的教育變成有意義的教育」。


 


在教學現場累積十五年經驗的林文生說:未來的學習,是學習如何學習。「學習一定要意義化,才會變成你的思考工具之一。意義化就是結合環境的文化和背後的原因,去理解內容。」學歷不等同於學習力,而後者才會讓人真正的快樂。


 


國民教育應該要幫助那些沒辦法自己選擇的孩子,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能力,如團隊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找資料的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陳怡光妙喻你要開跑車就自己去租,我們提供的是公車,可我要確定你們每一個人都坐得上來、都有位子、都到得了目的地。不像現在是,車子滿了,你們不用上來了,成績好的先來。」


 


至於那些家庭社經背景好的孩子,如果想要多學,自然會有辦法。台灣教育要改的地方,正是面對孩子的態度。另外,國民教育的內容又應如何?林文生說:「標準化是我們台灣教育裡最大的密碼。」由於我們過去一味追求標準答案,所以只會填鴨、不會思考;堅守意識型態、不會溝通;只願代工、不思創造研發。解決之道不只在於制度開放,更在於深層思想的持續辯證。


 


十二年國教後,我們要關心的不是孩子進了哪一所高中、升上哪一所大學,而是他們是否擁有生活的能力?是否能提高國家的生產力?能否對大環境做出貢獻?此外,在知識快速演化的時代,他們是否願意學習、持續學習?最重要的是,教育是否能協助我們創造出一個善的社會?我們當然希望台灣未來的主人翁,不再是無奈出走,而是能夠自信地走出去!


 


--


 


附錄:〈寧靜的閱讀革命〉(幸佳慧為英國新堡大學兒童文學博士)


幸佳慧也觀察到,一般家長拿到童書,多半從頭到尾念一遍帶過,等於幫小孩子閱讀。因此她在各地演講時,總是強調應該回到文本上,並且思考: 有沒有把童書內涵和閱讀能力交給孩子?而不是跟他們說:你應該怎麼讀。」幸佳慧希望家長的帶讀是能夠拋問題,引導孩子預測和猜想,而這個動腦筋的機制就連結到了「獨立思考」。


--


(全文摘要)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修行」這個詞該怎麼定義?




「修行」這個詞該怎麼定義?


 


 


在涼風習習的清晨


咱們上下一如往常般


在出坡後大伙兒泡壺熱茶談天說地


忘了是什麼話題的牽引


讓老人家強調自己下午沒空


因為要「修行」──誦經和禮佛懺悔


我在茶敘中極少談話


因為我喜歡「聽話」


單純靜靜地「聽話」


然因多次聽老人家重覆相同的強調


我便答上一句:


「那您認為我們在做什麼?」


老人家說:您們整天在對著電腦啊…


我心裡有無限的感觸


感觸佛法的「修行」


到了今天依然有不少人如此定義自己的相應模式


才是在「修行」


別人的生活因為少了這些安排


所以內在篤定的、但潛藏地…


否認人家的一切用心


我不能說老人家的這種方式不算「修行」


因在大乘法中「十法行」原來就屬於「修行」的項目


但不妨仔細想想


其中的「讀誦」和「思惟」,


那一項目離開了這範籌呢?


自讚毀他,自是他非…


表現的如此明顯、自然


為何自己卻了無自覺?


茶敘之後


我私下跟老菩薩開玩笑說:


如果下午這2個小時的「誦經和禮佛懺悔」才是「修行」


那整天22小時您在幹嘛?


我笑說:寧可您譏我每天沒有這2個小時的定課


但請莫譏我22小時都在放逸,哈…


佛說:正見如眼目。


一點都沒錯,


倘若我們沒有把握住「我見」的可怕


縱使您很多時間在強迫自己履行自心認定的「修行」項目


但很有可能只是在牢固我執的習性而已


當然


假如說我們念念不離「我見」的對治


我有辦法持戒、得定…等,有必要自高自大嗎?


佛說千萬莫忘了真正的「修行」


「我見」會一天一天的銷弱


想想自己


也警惕自己


莫重蹈隨便定義自己的「修行」模式才好…


 


開仁 201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