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
有心願,就是真
主動學,就是善
盡全力,就是美
在修習中發現喜樂
在雷迪禪師的書中,看到他詮釋四聖種之四的「樂斷樂修」為白話的「在修習中發現喜樂」的意義,內心感動萬分。
在學佛修行的這條道路上,是否一切的選擇與決定,皆是懇切的發自誠意?其實這些疑惑在生活的點滴中,自己可以檢視得知的。最簡單的方式可以問問自己:「我在修習中真有發現佛法的喜樂」嗎?一天或片刻的思惟與行動,若偏離了佛法,我們自心能發現嗎?還是自心根本無法分辨佛法與俗情的心念?
一路走來,雖然自己並非三學平衡得很好的人,但卻經常捫心自問有「在修習中發現喜樂」嗎?長輩或同道提供的,或因緣相會而了知的,這真是我心中歡喜的佛法嗎?雷迪禪師說:「沒有任何勉強成分的努力,稱為正勤。」我面對長輩或同輩,甚至於芸芸的眾生,我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能否做得到「沒有任何勉強成分的努力」呢?一切是自發性,是感應到缺少了就如飢餓般的迷亂…。
推一步,走一步的人,舉一反一,有時甚至於反零,因為這些道理並不是內心撼動的音符,得聞了、學習了也沒有絲毫的珍惜,跟著人家的步伐不斷往前走而已,或許這還不能算猶如行屍走肉,但走過的這些成長的足跡,沒有喜悅可言,更沒有如獲珍寶的感恩之情,偶爾回頭看看,怎麼我見我愛無法減弱的啊?因為,這一切的一切,牢固地帶著「我」來行道,把別人的腳印當成是自己的足跡,豈知道理可以倒背如流,習氣依然故我,說實在的,苦了自己,也悔對相遇三寶的法緣。
我自認沒有多少能力導引眾生趨向正道,但自小那股對佛法熏習的莫名好樂即時時牢記在心,許多次學位或學術的夢想左右了自己向前的抉擇,後來當我在山中靜靜想想為何我會有這些煩惱的過程中,終於找回我出家所謂何事的初衷,自那一天開始,我誓願要放下這些有所得的心,坦然地、勇敢地做自心歡喜及能力所及的工作,為這有限的生命中,畫上幾筆喜悅的色彩。
面對不同的眾生,看到相異於自心的一切,慢慢地我願意去觀照自心,我到底又把這個所緣分析到什麼程度的我見了,別人對自己的恭敬與認同,突然改變後我能承受得了嗎?釋尊的功德法之一的「對讚不喜,對謗不瞋」,真的不易啊!
現在的我學聰明了,我不希望在壓抑中、勉強下學習佛法,內心真的期望找到佛法的喜樂。面對眾生,也不盼望裝模作樣,如實地、懇切地把所學所悟分享給眾生,一切已足矣。
生命何期短暫,有修有證當然美好,但有修無證也沒有罪過的,因為一切講因果、說因緣,水未至,渠怎麼成呢?
開仁 2012/8/17於沙巴亞庇
大家好:(照片:上在台中,中在台北,下在高雄)
印順導師思想巡迴講座暨座談會-講義及錄音檔已經掛上網站,請參考。
http://video.lwdh.org.tw/html/lecture/lecture.html
將滑鼠放在「mp3」處按右鍵「另存目標」,即可下載檔案。
祝 輕安法喜
畢業的勉勵法語
今天下午已把整本《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的課程圓滿,雖然講義也細看了兩遍,但有很不想多說話的感覺…?不懂是今年備課的份量太重了,還是期末事多而勞心勞神?不管,總之這不是重點。最後報告的同學在結束的前一刻竟突然站起來請老師給畢業班一些勉勵的法語,因兩院這門課的學生均是大四畢業班,有的再過一兩週就離開學院了…。今天負責指導的老師應該也有些累了,所以就直接說平常上課已講很多了,不必再勉勵什麼了啦…,其實我有想講的,哈…,當然也不是什麼長篇大論,想起曾寫過的一句話,也許稱得上是勉勵吧!
我要祝福同學們:
『耐心修學與珍惜眼前的法緣,
放眼無限長久之正法住持。』
在離開學院之前,希望同學們自動找曾為我們默默付出的師長及長輩們謝恩禮拜,人生能聆聽佛法,是多有福報的事,懷著滿心的歡喜與感恩離去,將為學弟們樹立良好的榜樣,為個人的福田增多善良的種子…記得囉!
末了,祝願大家一路好走!只要彼此不背離佛道,我們還是會因「法緣」而再見的,ok!(開仁)
智者養神,愚者養身
(釋厚觀,2012.6.9)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這邊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是出自《法句譬喻經》,在《大正藏》第4冊598頁的上欄到中欄。
過去,佛在舍衛國弘法教化眾生,天、龍、鬼神、帝王以及人民經常到佛陀那邊去聽法。
當時的國王叫做波斯匿王,他為人很憍慢,放縱情欲,不收攝六根;眼睛迷惑於美色,耳朵混亂於妙聲,鼻子貪聞於香氣,嘴巴又貪吃五味(五味就是酸、甜、苦、辣、鹹等五種美味),身體享受著種種細滑的接觸。其中飲食又要求非常精美,從來不會感到滿足,結果越吃越多,始終感到飢餓空虛。也因此廚房整日不停的供應食物,而波斯匿王嘴巴也不停的一直在吃東西,而習以為常。
不知不覺之間,波斯匿王的身體一天天的肥胖起來,甚至於上下馬車都感到很困難。不只如此,波斯匿王在睡覺、起身之間,連呼吸也感到短促,甚至有時候呼吸還會終止一段時間,直到驚醒起來。就這樣子,坐臥難安,痛苦呻吟,肥胖到連睡覺轉身都不容易。對於自己這樣肥胖的身體感到非常難受,於是便請人準備馬車,費了一番力氣,前往佛陀住的地方。
國王見到佛陀以後,侍者就攙扶著波斯匿王的身體,向佛陀問訊,便退坐一旁,合掌對佛說:「世尊!我已經好久沒有前來向佛陀拜見請安,許久未能向佛陀請教,因為我不知道自己造了什麼罪,身體變得這麼肥胖?自己也不知道為何如此?只要一想起這件事情,就感到憂慮慚愧,所以長久以來,疏於向佛陀請安,未能請佛開示教導,還請見諒!」
佛就告訴大王:「人有五件事會令人不斷的肥胖:第一個、經常的吃、吃太多,第二、喜歡睡覺,第三、放逸安樂,第四、沒有憂慮,第五、無所事事。因為這五種因緣,容易令人肥胖。如果你不想肥胖,應該飲食要減量,同時不要吃得太精美,要吃一些粗糙的食物,這樣子慢慢的就會消瘦下來。」
這時候世尊就為國王說了偈頌:
「人應當在念頭上用心,每次吃飯的時候,要知道控制食量,這樣的話,因為飲食過度而產生的種種痛苦,就得以減輕;而且飲食知節量,腸胃就容易消化,也因此能夠保持健康而得到長壽。」
國王聽了這個偈頌感到非常的歡喜,就命廚師來,跟他說:「你趕快把這個偈頌背起來,每次要上菜之前,先為我背誦佛陀所開示的偈頌,你再上菜。」國王向佛陀告辭之後,便回到王宮。廚師也遵照指示,每次上菜之前都先為國王說這首偈頌,國王聽了也很歡喜。每天減少一湯匙的食量,食物的需求也逐漸減少,慢慢的身體感到輕安,體重也瘦下來,回復到以前的樣子。
國王見到自己有這樣的變化,非常歡喜,就想念佛陀,想要見佛。隨即起身,他用走的,走到佛住的地方,向佛頂禮。佛陀叫國王坐在一旁,就問他:「你的車馬、隨從在哪裡?為什麼你自己走過來呢?」國王很歡喜的回答:「之前承蒙佛陀的教誨,我依教奉行;現在感到身體輕安,這都是世尊的功勞,所以我走路前來,我也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子。」
佛就告訴國王:「世間人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不知道無常,一直都是在長養對色身的執著、欲望,不曾想到要好好的修福德;人死了以後神識離散,頂多只能將身體留在墳墓裡面,想帶也帶不走;因此「智者養神,愚者養身」,有智慧的人知道及時充實自己的福德、智慧,而愚癡的人只知道長養自己的色身。如果能夠瞭解這一點,應當好好修持、奉行佛陀的聖教。」
世尊又重說了一個偈頌:
「人沒有聽聞正法,就如老了像一頭公牛,只是增長肥肉,而沒有增長智慧。
生死無常,沒有什麼是可以長久依靠的。沒有聽聞正法的人生,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輪迴往來受苦。我們的心念依附著身體,貪著色身,所受的苦報也無窮無盡。
有智慧的人見了這樣的苦,因此就能夠捨棄對色身的執著,斷除妄想、貪欲;貪愛滅盡了,便能夠證得無生而得解脫。」
國王聽了這偈頌以後非常歡喜,心開意解,就發無上菩提心,而聽眾也有很多人證得法眼淨而悟道。」
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反省的是──智者養神而愚者養身。我們是在養身呢?還是在長養智慧?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提出來跟大家共勉。
這個故事在《雜阿含》1150經也有出現,不過《雜阿含經》那邊比較簡要;《法句譬喻經》包含偈頌,還有豐富的內容。我們大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