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寫作」也是一種修行!




「寫作」也是一種修行!


 


 


印順導師曾說:


佛學作品的出版,是為了宣揚佛法,大家都是為此而努力。我為此而寫作;代為記錄的也如此;與廠方接洽,校對出版的,代為流通的,也都是如此。在三寶的護持下,都自動的願為佛法而努力。


有人以為:我對佛法各部分,早已明白確定了,只是一部接一部的寫出而已,其實不是這樣的。我雖對佛法有一發展的全程概念,如要寫某一部分,還是在研求,補充或修正的情況下進行,所以寫作一部,對這部分問題,有更為明確深入的理解(所以我曾說:閱覽不如講解,講解不如寫作)。


    我相信,記錄的,負責校對的,在與佛法不斷的接觸中,對佛法也會有所進步的。所以寫作與出版,我與協助我的,都是在佛法中奉獻,在佛法中求進修而已!(《平凡的一生(重訂本)》,p.183-184


 


 


 


【開仁按】:


很多人不明白佛學院為何要寫論文,在心態上的不調適,導致於所學有限及無法獲得應有的法喜與進步。誠如導師上述所言,「寫作」其實是一個讓我們「與佛法不斷的接觸」之善因緣,可以促進自己「對這部分問題,有更為明確深入的理解」。雖則說所思、所寫、所說的,還不周圓,然卻潛移默化地於「佛法中求進修」,這份心思與用心,實已可說「在佛法中奉獻」身命,為「宣揚佛法」的大目標而前進。大家若能多往這些方面去如理思惟的話,我想,「寫作」實也可算是一種修行啊!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我的讀書心得:舉一反六




讀書心得:舉一反六


 


 


最近閱讀到《十住毘婆沙論》的這段話:


《十住毘婆沙論》卷612 分別布施品〉:「菩薩若於有命、無命物,知生慳心者,則不畜此物。(CBETA, T26, no. 1521, p. 51, c15-16)


 


內心自然萌生師長曾提示的教誨:


假如知道提起了會放不下,就別去提起。


 


爾後,靈感閃過,經律論既是一則指引,


理應要舉一反三,才能領悟更多佛法的深義


 


想了想,拙劣的自心,


確實無法像孔子形容顏回舉一反十的高超悟力,


但,也讓我有舉一反六的喜悅:


 


若知此物能生慳貪心者,就莫畜此物。


若明知會生犯戒心的緣,則莫去觸及。


會使役瞋惱火焚功德者,則轉身離開。


或令生懈怠疲倦心者,則須立即遠離。


若讓身心散亂昏忱的緣,應即刻捨棄。


會覆慚愧心令起顛倒見者,則莫靠近。


 


想想,讀經論應該要這樣讀,才不會辜負義淨三藏的提示: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彈,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翻譯名義集》卷7(CBETA, T54, no. 2131, p. 1178, a7-11)


 


在返覆思惟大乘經論傳承者的心意,慢慢地較有感悟,


過去一直想跳過十方佛菩薩的名號、諸法之功過的諸多說明、


或諸門分別等的詳辨等


心意想的只有自己,我想看較實際的部分,較簡單、易實行的內容


如今才明了,論主能不厭其煩地一一引述這些大乘淵博的內容,


那份傳承佛法的精神,我有領略到了嗎?


若說每個人都像我這樣好簡、好分別的話,


未來能傳下的教法,不就所剩不多了嗎?


也許我目前無法感應大乘無盡悲智的境界,


但論主與古德的那份精神和毅力,


實是越讀、越覺得自己渺小,


您,是否也該換個角度或心情,來讀這些經論了呢?


 


開仁,2013/4/25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誰來決定你對於佛法的信仰?




誰來決定你對於佛法的信仰?

『真實深入佛法,具足正見,並不以別人的信不信,

或佛教的盛衰環境,來決定自己對於佛法底信仰。』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90。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喜心,藉由分享他人的快樂而讓自己的生命得到喜悅




喜心,藉由分享他人的快樂而讓自己的生命得到喜悅


 


任何時候,只要他人有一絲絲的快樂,我們都應該歡喜,至少有一線喜悅的光束,穿破他們生命中的黑暗,驅散蒙蔽心靈的灰暗迷霧。藉由分享他人的快樂如同自己的快樂般,我們的生命將得到喜悅。


 


神聖與崇高的「喜」是滅苦之道上的一大助力。因悲傷而憂鬱的人乃至擁有喜悅的人都會發現,平靜才能使心處於反思的狀態,唯有平靜與專一的心,才能得到令人解脫的智慧。


 


(向智尊者法語)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悲心,不會讓自己成為苦的受害者




悲心,不會讓自己成為苦的受害者


 


悲,體現他人的生命往往比自己的更為艱苦,因而接納了自己的命運。若缺乏對他人的悲心,則必須透過自己長久的痛苦經驗來獲得。這是偉大的生命定律,了解這點後,要留心看好自己!悲心的真正基礎是洞見苦的普遍法則,而非立基於任何單一苦的事實。


 


有智者的悲心,不會讓自己成為苦的受害者。他的身、語、意充滿憐憫,但心不受動搖,仍保持平靜與鎮定而不改變。


 


(向智尊者法語)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五種覺醒的修行(一行禪師)




五種覺醒的修行


一行禪師


 


()    不殺生


覺知殺害生命所帶來的痛苦,我承諾培養慈悲心,並學習保護人、動物、植物,乃至大自然的種種方法;我決意在思想和生活上不殺生,及不支持世上任何殺生的行為。  


 


()    不偷盜


覺知社會上的盜竊、剝削、不公平、欺壓所帶來的痛苦,我承諾培養慈愛心,學習造福人、動物、植物,乃至大自然的種種方法。實踐慷慨待人,盡量與那些有需要的人分享時間、精力和物資。我決意不偷盜和尊重別人的財產及資產,並會防止他人依憑人或其他生物的痛苦而求取利益。


 


()    不邪淫  


覺知不正當性行為所帶來的痛苦,我承諾培養責任感,學習保護個人、夫婦、家庭、社會的安全和道德的各種方法。為保護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決意尊重自己的承諾和其他人的承諾,盡力保護兒童免受性侵犯,以及防止因不正當性行為而導致夫婦及家庭的破裂。


 


()    不妄語


覺知無心的語言和不懂得細心聆聽別人講話所帶來的痛苦,我承諾學習講說關懷的語句,用心聆聽藉以為他人解除內心的痛苦,以及帶來幸福和喜悅。既知道語言可以引起快樂或痛苦,我決意說話真誠,使用能夠鼓舞自信、喜悅、希望的語言;不會散播不能確定的消息,也不會批評和譴責一些不肯定的事物;避免說一些會引起分裂及不和,或是令家庭和社會破裂的說話。我決意盡力調和及解決所有紛爭,無論他們的大小。


 


()    不飲酒


覺知不小心的接受和吸納所帶來的痛苦,我承諾為自己、家庭、社會培養身體和心智的健康,只接受和吸納那些能夠為自己身心,乃至家人和社會帶來和平、健康和喜悅的東西;我決意不飲酒或吸食其他麻醉品,或接受任何有毒害的東西,例如某些電視節目、雜誌、書刊、電話及談話。 我會努力為自己和社會實行一套健康的納受方法,用以改變個人內心和社會中的暴力、恐懼、忿怒和混亂。我明白到健康的食糧,是自我改變和改變社會的重要因素。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慈心,擁抱眾生




慈心,擁抱眾生


 


慈,擁抱一切眾生,不論其心是崇高或低下、善或惡。擁抱高貴或良善的眾生,因慈愛自然地流向他們;接納心低下與邪惡的眾生,因為他們最需要慈愛。善良種子已在許多人心中枯死,只因缺少讓種子成長的溫暖,它在沒有愛的寒冷世界中死去。


 


慈,是將生命溫暖給予那些被遺棄在孤寂、寒冷的不毛之地者,給在缺愛世界的嚴寒中顫抖的人,以及因深深絕望或不斷向外求助而內心空虛、枯竭的人。


 


(向智尊者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