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心得:舉一反六
最近閱讀到《十住毘婆沙論》的這段話:
《十住毘婆沙論》卷6〈12 分別布施品〉:「菩薩若於有命、無命物,知生慳心者,則不畜此物。」(CBETA, T26, no. 1521, p. 51, c15-16)
內心自然萌生師長曾提示的教誨:
「假如知道提起了會放不下,就別去提起。」
爾後,靈感閃過,經律論既是一則指引,
理應要舉一反三,才能領悟更多佛法的深義…。
想了想,拙劣的自心,
確實無法像孔子形容顏回舉一反十的高超悟力,
但,也讓我有舉一反六的喜悅:
若知此物能生慳貪心者,就莫畜此物。
若明知會生犯戒心的緣,則莫去觸及。
會使役瞋惱火焚功德者,則轉身離開。
或令生懈怠疲倦心者,則須立即遠離。
若讓身心散亂昏忱的緣,應即刻捨棄。
會覆慚愧心令起顛倒見者,則莫靠近。
想想,讀經論應該要這樣讀,才不會辜負義淨三藏的提示: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彈,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翻譯名義集》卷7(CBETA, T54, no. 2131, p. 1178, a7-11)
在返覆思惟大乘經論傳承者的心意,慢慢地較有感悟,
過去一直想跳過十方佛菩薩的名號、諸法之功過的諸多說明、
或諸門分別等的詳辨等…,
心意想的只有自己,我想看較實際的部分,較簡單、易實行的內容…
如今才明了,論主能不厭其煩地一一引述這些大乘淵博的內容,
那份傳承佛法的精神,我有領略到了嗎?
若說每個人都像我這樣好簡、好分別的話,
未來能傳下的教法,不就所剩不多了嗎?
也許我目前無法感應大乘無盡悲智的境界,
但論主與古德的那份精神和毅力,
實是越讀、越覺得自己渺小,
您,是否也該換個角度或心情,來讀這些經論了呢?
開仁,2013/4/25
百家讲坛_玄奘西游记01--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br><br>http://www.youtube.com/watch?v=I0al_jfer8o<br><br><br>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