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修菩提心次第的七種因果教授



 


 


修菩提心次第的七種因果教授


 


知母、念恩、報恩、慈,是生起大悲之因;後之增上意樂、發菩提心是大悲之果。從大乘的根本精髓來說,大悲為上首,與二乘以涅槃為上首(如《聲聞地》云),有顯著之差異。由於要全力以赴地修習這大乘的大悲心,故自會思索與追問菩薩的大悲從何而來?將引生何者?等之問題。由此,也就有了生起大悲之因的四種因果:知母、念恩、報恩和慈。因為不忍眾生受苦之情,則又必然跟予樂的慈心共生共滅。真正的慈心,最高尚的就是平等慈,或稱捨心平等一切眾生。思念眾生無始輪迴亦當曾為母為親,自不會生分別之想。由斯,則易於引生念母之恩,乃至一切猶如親屬,也因此而不易於眾生見其過失。當然,究竟的報恩還是以令母及家屬入畢竟涅槃最為可貴。


 


修慈所緣,對象以親屬為首,中庸者為次,怨敵為後,依次而擴展至一切眾生。要修慈之前,亦必須了知其乃三福業之一,慈有種種功德等,令行者慕念之而勇以為之。給予快樂之後,倘若眾生還是有身心苦楚,樂受亦難入心,故而繼續修習大悲。


 


修悲所緣,次第如慈所緣。若觀眾生如母者,必會不捨其受種種苦;或亦如愛子般觀察,不捨其苦而萌生大悲之情。緣於大悲心,當然也就能引發希有之增上意樂(或大誓願),力求發生真正無上菩提心種。未生之行(如諸律儀等),亦會驅使發起願心去成辦行心,又謂信為欲依,深信啻有佛乘為最上乘者,唯佛果能圓滿度生事業者,唯佛無上功德真能利濟一切眾生者,依此淨信生起增上意樂,恆修慈悲加行,無有懈癈,以此誓願大心──自荷負一切度生事業,福慧功德慢慢累積,逐步地、漸次地讓清淨殊勝的無等覺之菩提心萌芽,由斯而邁進無上菩提之道。


 


(釋開仁.閱讀《廣論》之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