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給同學們的現實感言(八之四)
 

四、汲取課本及生活中的新知

 

佛菩薩及古德的修為經驗是最好的啟示,三藏十二部中,有掏取不盡的佛法寶藏,有不計其數的修行指南。在學者要融古為新、古新合一,這樣,雖言在修學當中,但手裡已握有指南,走起來會具足信心及毅力,而非越學越模糊困頓。

 

在教育的單位中,可以訓練教理文義的科判掌握,以及重組及整理修行與弘法的編目。論文是訓練邏輯思維、資料分析與條理陳述等的能力,方法隨個人喜愛而定,只要基本原則認知確立,閱讀量夠豐富,其實,寫作並非難事。

 

語言與古文、寫作與編輯等的能力,雖言熟能生巧,但有部分是與生得慧有關的,倘若已盡了全力,而非因為討厭的心態而疏遠的話,轉換心情正確面對想學及能用的部分來紥穩根基,絕非丟臉的事,莫忘了佛法是用來安頓自心的良藥,是向道向解脫的一樁美事哦。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給同學們的現實感言(八之三)

 

三、從欲求中尋找現實

 

年輕人喜歡從此山望彼山,永遠都有朦朧美,在欲求中只想找簡單的、沒壓力的、容易受人讚歎的來學,難怪現代人常被長輩嫌吃不了苦,耐力與恆心羸弱。甚至於還有當師父的開玩笑說:好像是收了個師父而非收了個徒弟。

 

衡量自己能力所及,在有興趣的層面來發揮。不是每人都是上根器,無法深入經論,也要結法緣,往中或下的層面去發心。像是建立初學的正見正信,或普及化的佛法教育,也要有人顧及。要記住,佛法是多樣性與深廣面不一的,應隨個人所及的範圍深入及發長遠心,做奠基工程也是功德無量的。

 

現階段做不到,或無能力兼顧的,不能視同永遠放棄。如止觀的學習,應保持熱忱的向學心,隨分隨力而為之。若因緣到了,就要全力以赴,莫再找藉口逃避止觀的增上。

 

學人千萬莫眼高手低、畫地自限,或廣結惡緣,因為佛教界很小的,隨時都有再碰面的機會。用心照顧足下的本份,處處留下「隨時歡迎再來」的喜悅印象,而非留下「斷絕來往」的遺憾。

 

為自己設立近程、中程及遠程的學習目標。在佛學院的時候,有在此處能學能完成的任務,莫要急早妄想度生及建立名氣,把飄浮不定的心給鎖緊,把貪著利養的心給刪除,這樣才不會白過共住共學的這段日子。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給同學們的現實感言(八之二)

 

二、過程附帶的觀察

 

佛學院或僧團的情形大同小異,有人發心成就初學,有人犧牲青春栽培佛教棟梁,故而求學求教者應自制地體恤上層管理者的苦心,並對在幕後默默付出的菩薩們感恩於心。

 

教書互動之成效,莫一味地迎合學生的俗氣,時緊時鬆、不即不離的智慧最要緊。否則,表面像是結善緣,卻潛藏著庸俗的染污。

 

教育是雙方的問題,然而,道心維護的安排則要自力爭取,莫浪費相聚的因緣。

 

在團體中,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的人個性像榴槤,每個角都會傷人;有的人則八面圓融,喜歡奉承討好人家,帶著俗氣來學佛修行,這是正常的轉換過程。不過,從學從教之中,若不懂得善觀調整自己,反而會越學越剛強好勝,得失心更強。

 

學習莫徒具外形,而內涵空虛,這種人日子最不好過;或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處處碰壁,也讓自心難以平靜來學法。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給同學們的現實感言(八之一)

一、求學之動機與目的

乞求長輩讓我有學習成長的機會,指正我不懂的盲點;而非長輩央求學生要成長,拜託學生莫辦休退。就像現代的父母經常說的:我們這一代除了要孝敬老的,也要孝敬小的。社會亂象層出不窮,培養不起正確的人生觀。漫無目的最可憐,上每一門新課都只有負責換書,完全無法感受當中的喜悅,有的是個性使然,有的因隨順習氣在學佛而不自知。唯有切斷了後路,人才會以死心踏地的心情來安住與學習。

求學的動機很重要,若想學法,刻苦一點、寂寞一點也會甘之如飴;不要把功課當作是負擔,選擇在此修學就是要養成擔當的責任,要去體會長輩點滴的用心,不懂之處要虛心請益,而非一味的排斥,否則,太隨順習氣,日後換個場所時,仍會依然故我的。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三寶永住世,佛法能長存!

 

行者應念僧:

僧是我趣涅槃之真伴,一戒、一見,如是應歡喜,一心恭敬,順從無違。……今得聖人伴,安隱至涅槃。

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

我當清淨持戒、正憶念,如佛所說法藥,我當順從。

僧是我斷諸結病中一因緣,所謂瞻病人,是故當念僧。

──《大智度論》卷22 (T25,224a18-25)

 

依佛為師,故曰歸佛。

憑法為藥,故稱歸法。

依僧為友,故名歸僧。

──《大乘義章》卷10 (T44,654a11-12)

 

PS

明天是佛陀日,也將開始僧眾的夏安居,祝福大家:「三寶永住世,佛法能長存」!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報父母恩之方法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餔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

 

【教父母:信、戒、聞、施、慧】

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隱處;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不聞;使聞教授,獲安隱處;慳貪,教令好施,勸樂教授,獲安隱處;無智慧,教令黠慧,勸樂教授,獲安隱處。

 

【教父母:信敬佛、法、僧三寶】

如是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教,信法教授,獲安隱處。

諸法甚深,現身獲果,義味甚深。

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聖眾。如來聖眾甚清淨,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眾,最尊最貴,當尊奉敬仰,是世間無上福田。

 

【教父母:行於慈心】

如是諸子!當教父母行慈。

 

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養子,是謂比丘有二子。是故諸比丘!當學所生子,口出法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卷1 (T16,778c25-779a20)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慈三昧」之修學次第

 

行者欲學是慈無量心時,

先作願:「願諸眾生受種種樂。」

取受樂人相,攝心入禪,是相漸漸增廣,即見眾生皆受樂。

譬如鑽火,先以軟草、乾牛屎,火勢轉大,能燒大濕木。

慈三昧亦如是,初生慈願時,唯及諸親族、知識;

慈心轉廣,怨親同等,皆見得樂,是慈禪定增長成就故。

 

──《大智度論》卷20 (T25,209c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