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是一種完美、不動搖的平衡心
捨根源於觀,是一種完美、不動搖的平衡心。
唯有愈挫愈勇的世間,才有光明成功的未來;缺少喜樂的世間,於病痛、分離與死亡中成長;一個充滿需要隨喜也需要悲憫生命的世間,需要捨。
但是,所需要的那種捨,必須以時時保持警醒的心為基礎,而非冷漠遲鈍的心;它必定是經歷嚴格審慎修習而來的成果,而非一時情緒的展現。
真正的捨應能面對一切嚴格的考驗,並從嚴格考驗的來源中使自己的力量再生。只有根植於觀的捨,才有抵抗與自我更新的力量。
那麼,什麼是觀的本質呢?觀是清楚明瞭一切生命的變遷如何生起,並明瞭自我的真實本性。必須了解,自己所經歷的各種體驗都源自此生或前世所造作身、語、意行為的業。
沒有一件發生在自身的事來自於陌生的外在敵意世界,任何事都是自己心念與行為造作的結果。這樣的理解能令免於恐懼,是捨心的最初基礎。當每件發生在自身的事都看到源於自己時,為何還要恐懼呢?
倘若生起恐懼或不安,我們知道自己的善業(業的所依)是得以減緩的歸皈處。這樣的依止將使心中生起信心與勇氣,相信過去所造善業的保護力量。即使現在生活倍嘗艱辛,也有勇氣在當下造作更多的善行,因為崇高與無私的行為就是抵抗命運重大打擊的最好方法,及時行善永遠不會太遲。
這樣的肯定令心獲得平靜,得到忍耐與捨的力量,足以堪忍現前的苦難。那麼,我們的行為將成為我們的朋友(由業相聯)。
由於將苦視為老師與朋友,我們能更成功地以捨來忍受苦;最後,業的教義將給予強大動力,使自己從業中解脫,從那些將我們一再擲入輪迴之苦的行為中解脫。
捨應該以第二種觀——無我的教義——為依據。此教法顯示,從究竟的意義上,沒有任何自我造作行為也沒有任何自我影響它們的結果。
要使捨成為不動搖的心,必須捨棄一切「我的」的想法。先從容易不執著的小事著手,漸漸地向自己深深執著的所有物與目標下手。同時,也必須捨棄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從自己個性的一小部分、不甚重要的特質或從自己清楚看到的些許弱點開始,漸漸地向自認為自我中心的情緒與嫌惡下手,如此修習不執著。
捨棄「我的」或「自我」的想法到達一定程度時,捨就會成為內心的一部分。當領悟到無我時,還有什麼事物會由於貪、瞋或悲傷而使我們煩亂不安呢?無我的教義因而成為通往解脫與圓滿捨之道的引導。
捨是四梵住的頂峰與極致,但不可誤解為:捨否定了慈、悲、喜,或認為前三梵住較為次等。絕非如此。捨完全包容、遍及這三者,正如三者完全充滿捨一般。
(向智尊者法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