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巧喻



 


 


巧喻


 


開仁 2011/1/1


 


《大智度論》當中,真的處處善舉巧喻(印老說龍樹有經師的風格),以易解喻,明難解理。現約略舉卷61剛上過的巧喻,來談幾則道理。


 


首先,論中彌勒有言「凡夫人心剛強,不能行是(菩薩)法」那該怎麼辦呢?其又自答道:若凡夫能「久修六波羅蜜——諸功德深厚故不動,所謂能信、能行,多供養諸佛、種善根故,集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結使折損,其心柔軟。」由此看來,剛強難化的有情,不僅讓世尊成佛後有即刻入滅的傳說,更是成為修行或說法教化必然要善巧引導的對象,否則無師自悟者,畢竟廖若晨星。


 


那要怎麼引導呢?要有耐心地指示「夙昔三多」,就是多修六波羅蜜、多供養諸佛及多種善根,加上「善知識所護故」,如斯才有辦法讓有情「結使折損,其心柔軟」,就「譬如鐵雖堅硬,入鑪則柔軟,隨作何器」。


 


對於新發心修學的人來說,善巧很重要,若用的不當,通常不是從此絕緣,就是反感及造誹謗業,因此,論書還有說到,對新學要「先教取相隨喜,漸得方便力爾乃能行無相隨喜。譬如鳥子,羽翼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六翮[1]成就,則能遠飛。」其實,這跟世尊在契經說「先說端正法,後說正法要」,涵義雷同。


 


假如這位新學是出家眾的話,論中則教導「出家人依白衣舍活,而白衣舍有五欲刺,為食故來入惡刺果林以取果故,為刺所刺。如人著木屐踐刺,刺則摧折如是諸佛以禪定智慧屐摧五欲刺…。」這種生活中的覺照心,也巧喻的讓人銘記於心。


 


當然,若是對於久學者,則進一步提醒要習學無相或空行,否則對欲境萌生種種煩惱,則「譬如雜毒食」,論中解釋「」是隨喜福德,「」是取相故愛見等諸煩惱生。所以,要不落入「美食雜毒」的話,則必須自心常住觀照,方能超越與煩惱共伴的心。


 


甚至於,論中還教導說若果菩薩能「用無上智慧知諸善根相」,處處以佛的知見為知見,以無上菩提的超脫為標的,那就能「譬如射地無不著時若射餘物,或著或不著。如諸佛所知隨喜,如射地無不著;若用餘道隨喜,如射餘物,或著或不著。」言下之意,就是用佛一般的超然智慧,不為內外虛妄分別的境界所迷惑,如實了知其實相,念念如蓮葉不著水一般,那就能體會到什麼是「如射地無不著」了。換句話說,有諸法實相的無上智慧,難道還不明了什麼是花香、鳥語、流水等,皆是法性所流身嗎?因為,有了這雙佛眼,一切無非淨土,一切無非寂靜相,您說對嗎?








[1] 翮(ㄏㄜˊ):指鳥的翅膀。(《漢語大詞典》(九),p.6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