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諸煩惱由五因緣,雖未永斷而不現行:

一、由奢摩他力。

二、由毘鉢舍那力。

三、由善師友力。

四、由好居處力。

五、由性薄煩惱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43 (T27,p. 223c25-28)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一門很深的課

 

目前我和圓波法師合作開印順導師的《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已上完一半(至第六章),是律部完整的介紹。

 

非常難讀,文獻龐雜,同學們幾乎全倒,更有人想退選……。院長有一同來討論,雖言辛苦,也很文獻考察,但從中能感受到導師為「世尊本懷」使盡全力,處處審查上座部戒律與各部之取向異同,像南傳今日為何沒有「比丘尼」傳承等,這當中都有相當精細的討論,讓我們看到「整體佛法」及「世尊本懷」的文獻證明。

 

有「宗派色彩的傳承」,實際上也有修行經驗的傳承,這是無人能否認的,但有的宗派意識卻少人會去審核及反省,說實在的,也非一般在家眾有興趣了解的,故讀的懂導師的心意者,恐怕廖若晨星吧。

 

佛法能「實用」是居家者尤其關心的事,出家人應不會有這方面的擔憂才對---有的話該自我檢討(因沒有感悟佛法的受用怎麼會出家呢?)然而,有時會省思,導師幹嘛要這般辛苦,難道這種文獻的比較,對修行有那麼重要嗎?我想,導師的動機是很清楚的──站在「整體佛法」及「世尊本懷」的角度而言,現存律部的傳承,那一些才是更接近世尊制律的原貌。

 

這種種的思索,非但為了某傳的思想與實踐,而實為了「整體佛法」及「世尊本懷」而努力啊!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新年新觀念

 

照佛法說,現在的智愚不同,強弱不同,貧富不同,善惡不同,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並非結局。凡沒有到達究竟地步,什麼人也是一樣,都在前因後果,造業受報的過程中。不能勵力向上,誰也要墮落;能勵力向善,誰也會進步。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250)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十善菩薩之修學內容

口述 >> 釋開仁(福嚴佛學院講師)

整理 >> 編輯組

這一個主題主要是介紹印順導師的「人菩薩行」,他是從「十善」開始的。很多人仍然非常嚮往人菩薩行,因此,我們從最基礎的十善做起,漸進地趨入中道。或許有人會說:「十善還不簡單。」實際上不簡單!

一、善法修學初步:不失人身之要行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有提示:修學善法的第一步就是要保住人身,這是當前最要關心的題目才是。如果只是求今生能不能證初果、二果……,有時候,這些目標太大了。但是,我今生學佛什麼都不求,我只求「不失人身」,因為這樣才能夠不斷地往善、往解脫前進。

印順導師說:「如果希望來生不失去人身,而能夠依人身趨向佛道,不能不以五戒、十善等的戒行為宗要。」就是一定要有五戒、十善為基礎。「初學菩薩的,名十善菩薩,也是著重十善行的。」[1]所以,我們要保住人身,簡單的說就是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不只是初學者所要修學,它也可以是初學菩薩道第一步。所以,行人間佛教的次第就是從這裡開始。

 

二、十善與五戒的關係

 

十善------------------五戒

【一、身】

不殺生--------------不殺生

不偷盜--------------不偷盜

不邪婬--------------不邪婬

【二、口】

不妄語--------------不妄語

不兩舌

不惡口

不綺語

【三、意】

不貪欲--------------不飲酒

不瞋恚

不邪見

 

上面所示的關係圖是《大智度論》中所描述,十善與五戒的前四項都有明顯(直接)相攝的內容,五戒的不飲酒則攝於十善的不貪欲[2]

十善可分為身、口、意,意指身語意皆可攝於戒行。有人問:「是不是要十善清淨才能保住人身?」《阿含經》中說:前七支要完全清淨,要證到初果才能辦得到,而凡夫還沒有到這樣的標準,無法全部清淨,但是不可以故意去犯,因為故作業還是要受報的。至於什麼情況才可稱作不清淨,應該還是要回歸跟意業有關的檢視,才清楚身口的行業是否有清淨。

 

三、三善根與大乘三心

 

一般在《阿含經》對於涅槃的定義,就指三毒永盡,對不對;然而,其實大乘的成就佛果,也是「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不癡)」的究竟圓滿,換句話說,也跟菩薩道有密切關係的才對,故而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第八章與第十九章中則將「無貪、無瞋、無癡」分作二類說法,如下表示所:

 

《佛法概論》------第八章---------------第十九章

三毒永盡-------------------------------------大乘三心

無貪-------------------三昧------------------菩提願

無瞋-------------------大(慈)悲--------大悲心

無癡-------------------般若------------------性空見

 

如果要「無貪」,就要修學三昧;要「無瞋」,就要修學大悲心;要「無癡」,就要修學智慧(般若)。於導師著作的說明中,可明白的知曉菩薩的無瞋善根,以無量的大悲心來圓成,比二乘聖者的偏重理智的體悟,更為深刻與圓滿。

 

四、但念無常,慎莫放逸

 

我們要經常憶念無常,不要放逸。在《大智度論》[3]中舉出一則譬喻,有一隻野干住在樹林中,這隻野干長年跟著獅子、虎豹等生活,食用獅子、虎豹吃剩的食物活命。有一次沒有食物時,野干就在半夜跑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找食物,找不到食物時就在那裡睡覺,但是卻沒有發現天要亮了;當發現天亮時,雖然內心害怕死亡,可是想逃跑已來不及了,所以就在原處裝死。

有人見到裝死的野干,便說:「我要這隻野干的耳朵。」於是就把野干的耳朵切下來。野干內心想著:「雖然耳朵被切除很痛,但是我的生命還在,就讓他切吧!」

接著有一人說:「我要這隻野干的尾巴。」於是就剪去野干的尾巴。野干心裡想:「被剪去尾巴是小事,就讓他剪吧!」

之後又有人說:「我要這隻野干的牙齒。」野干就想著:「越來越多人來,如果取我的頭,不就死路一條了!」於是在大家不注意時,奮力起身逃跑。

《大智度論》中說到:「修行人求脫苦難的心也是要這樣。假如年老到來,或許還會給自己很多寬容的藉口,不能夠發奮精進;而生病的時候,則認為會有痊癒的時候,所以不能生起堅決的精進心;除非等到生命快結束時,知道沒有希望了,那時候才要奮力精進,從此不斷地精進,直到證入涅槃。」這則故事是在提醒我們要念念無常,莫到了死亡來臨時才要修行,因為有時已為時太晚了。

五、菩薩善思惟空、無常而修菩提道

也許有人問:「一直在講但念無常,會不會在修菩薩道中產生厭離生死、不願度眾生的心?」菩薩也是需要思惟三法印,思惟空、無常,而修菩提道的。一般人不瞭解菩薩道的內容,不讀《大智度論》等,當然要實踐人菩薩行的時候,就不是那般深刻了。在《大智度論》[4]中說了一則故事:

有一位國王的大臣做錯了事情,但卻覆藏起來不讓人知道。後來當國王知道此事後就跟他說:「大臣!你去抓一隻沒有脂肪的肥羊來,如果你沒有辦法抓到這樣的羊,我就治你的罪。」這名大臣其實是很有智慧的人,他綁了一隻羊,給牠很好的飼料;但是每天早、中、晚都用狼嚇羊,羊雖然吃得很飽、很壯,但是因為一天嚇三次,所以只會肥肉而不會有脂肪。

大臣便將這隻羊牽到國王的處所,國王就派人殺了那隻羊,檢查之後,果然確定這隻羊真的是沒有脂肪的肥羊。國王便問大臣:「你怎麼辦到的呢?」大臣就如實的回答國王飼養羊的經過。

《大智度論》就將這則故事回應菩薩的精神:我們要用無常、苦、空的狼,使我們煩惱的脂肪消去,讓功德肉肥。因為菩薩要於世間修很多的功德,要像羊一樣多吃才夠強壯,不過,菩薩所修的這眾多的福業,不會變成累贅,或者變成輪迴的因。也因此,在修世間福業時,每天都要觀想三次無常、苦、空;這樣才不會在行菩薩道時有染著心,而能將這些世間福業轉換成菩薩行的資糧。

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經論中的譬喻、典故是最容易記取修行的道理。所以要記住這些譬喻,才會懂得實踐這些道理。

(本文講於20127月,美國「佛法度假」中文營隊課程)



[1]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124
[2] 《大智度論》卷46(大正25395b22
[3] 《大智度論》卷141 序品〉(大正25162c26-163a12)。
[4] 《大智度論》卷151 序品〉(大正25169b5-11)。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慈心念諸眾生令得快樂,

眾生雖無所得,

念者大得其福。

──《大智度論》卷7 (T25,109b20-21)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我不與世間諍

 

(《大智度論》中值得深思的三段話)

 

《大智度論》卷81 序品〉(T25,121a18-b6)

問曰:亦無有人言「不好持戒」者,今何以言「好持戒」?

答曰:

(一)

有如婆羅門著世界法者言:「捨家好持戒,是為斷種人。」

又以自力得財,廣作功德,如是有福。出家乞食,自身不給,何能作諸功德?如是為呵好持戒。

(二)

亦有著世界治法道人,呵「好自守」者,言:「人當以法治世,賞善罰惡,法不可犯,不捨尊親,立法濟世,所益者大,何用獨善其身,自守無事?世亂而不理,人急而不救!」如是名為呵好自守。

(三)

亦有人呵「好不嬈眾生」者,言:「有怨不能報,有賊不能繫,惡人不能治,有罪無以肅,不能却患救難,默然無益,何用此為!」如是為呵好不嬈眾生。如說:

 「人而無勇健,何用生世間,親難而不救,如木人在地!」

如是等種種不善語,名為呵不嬈眾生。

 

【感想】

(一)

外道不理解出家之用意而評出家為「斷種人」,與傳統思潮認為「無後為大」之見解相當。其實,出家能持戒才是破我相的大丈夫相,才是更接近人間的發心。

在家雖可自集財富做功德,但多雜染而不淨;出家雖無財富,但可行法施、無畏施,勸人行善,離苦得樂。乞食不是懶惰不工作,是接近人間讓眾生有生善的因緣,對個人而言亦有降伏我執的效用,隨緣教化更具淨化人心之用,誰說出家為斷種人呢?

※按:「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家之人當行法施」的內涵,詳參《十住毘婆沙論》卷714 歸命相品〉(T26,54b6-c8)

 

(二)

世間與佛法所言的「以法治世」,內容有天地懸殊,世間的法律只求於相對中做出賞善罰惡的行動,殊不知無有究竟之道,表面的安定不代表就是道德的和善,不從自淨其意下手,恐怕但屬治標不治本。而且修行人「獨善其身,自守無事」,只是自淨其意為先,絕非但為自身的求脫而已。自己於道德中無法立足穩健,即使口沫橫飛,也有可能落入《慧印三昧經》中所謂的「口但說空,行在有中」。修行者自守無事的階段有長有短的選擇,但念念為挽救眾生之心卻是共同的才對。

 

(三)

世間人對佛教出世精神的評難為:「不能却患救難,默然無益」。想想我們有沒有這類情緒?自我充實的階段,每每因人而異,也不可能偏取自己個性相應者為最,而否定其他一切人的自由意志。回憶一下世尊的弟子中,有每位都到邊地去弘法嗎?有每位都有能力當世尊的雙賢弟子嗎?若是具智者,必會評估自己今生那些是能有所為,那些是能有所不為的志願,這不是默然無益的行為,是量力而為的道心使然。假如護教救生只有一種類型,我想菩薩們大可不必應化成這麼多的性格,來教化相應的眾生了,對不對。「有怨不能報,有賊不能繫」的形容,是怯弱嗎?不是的,世尊說不可以怨報怨,並非喜歡吃虧,或吃虧可以增長功德,是因為正見業果的緣故,深信緣起無性的幻現,請問真正的敵人是誰呢?世尊眼見釋迦族將被滅的枯坐三天,是「如木人在地」嗎?能深入思考一下,想必自知答案的。

 

 

 

Ps

《十住毘婆沙論》卷714 歸命相品〉:「上已解說財施法施。今更分別。

 白衣在家者  應多行財施

 餘諸善行法  今當復解說

是二施中。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家之人當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以聽受法者於在家人信心淺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財物。出家之人於諸經法讀誦通[3]達為人解說在眾無畏。非在家[4]人之所能及。又使聽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若欲說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說。

 先自修行法  然後教餘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隨我所行

是事出家者所宜。非在家者所行。又說。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滅  何能令人寂

 是故身自善  能令彼行善

 自身得寂滅  能令人得寂

善法寂滅。是出家者之所應行。又出家之人於聽法者恭敬心勝。又出家之人若行財施則妨餘善。又妨行遠離阿練若處空閑林澤。出家之人若樂財施悉妨修行。如是等事。若行財施必至聚落與白衣從事多有言說。若不從事無由得財。若出入聚落見聞聲色。諸根難攝發起三毒。又於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心薄。又與白衣從事。利養垢染發起愛恚慳嫉煩惱。[5]惟心思惟力。而自抑制心志。弱者或不自制。或乃致死。或得死等諸惱苦患貪著五欲捨戒還俗故名為死。或能反戒多起重罪。是名死等諸惱苦患。以是因緣故。於出家者稱歎法施。於在家者稱歎財施。如是廣說在家菩薩所行財施。」(CBETA, T26, no. 1521, p. 54, b6-c8)

[3]達=利【宋】【元】【明】【宮】。[4]人=者【宋】【元】【明】【宮】。[5]惟心=唯以【宋】【元】【明】,=雖異【宮】。

 

《佛說慧印三昧經》卷1:「口但說空  住在有中」(CBETA, T15, no. 632, p. 464, 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