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是晚,久居台灣也是寂靜禪林長老團成員的開仁法師,
它們是所有善心的基礎。就如修習慈心禪而沒辦法專注時,
道心能夠提昇我們的觀察力。首先我們可以思考,
再來就是請問大家,學佛到今天,是否滿意自己的選擇呢?
佛法本來就是多元化,這是沒有對錯的,但是內容卻一定要相同,
《阿含經》裡提到佛陀的時代,十大弟子或辟支佛,
再來,無論修學解脫道或菩薩道,
第一、我們身、心的關係。大家是否發現,當我們心情好,
第二、自己跟他人的關係,即人際關係。學佛懂得緣起過後,
第三、物質跟我的關係。我們不能夠改變世間,但是能改變自己。
首先就是「提昇適應力」。《清淨道論》提到,若這地方有法,
另外,就是要增強「自律能力」。自律的力量如果弱,
當現實和理想有落差,我們心境沒有辦法調和時,
道德是什麼呢?就是守法、自覺的力量。舉例來說,
大家可以思考,我們如果不喜歡戒定慧,怎麼可能會來出家呢?
我們的修持都要靠自己,善知識只能提醒、指引。
就是受蘊和想蘊。它們讓我們受到外境的引響,
如果我們在修行的過程沒有留意到這些關鍵的地方,我們用功很久,
所以有一些人雖然能跟在善知識的身邊,如果沒有留意的話,
性空法師說,如果我們要超越受和想,除了如理思維以外,
所以學佛修行,我們都聽過《雜阿含經》的「厭離欲滅盡」。
如果對佛法理解的水準太高,當我們無法達到時,
我們如果平常讓自己有機會生起這八種心所的話,
道心增上是要靠自己的。這八種心所不容易生起來,為什麼?
如果我們今生遇到佛法,
《大智度論》有個譬喻,菩薩要發菩提心,這是成佛最主要的發心。
所以修行要靠自己,善知識只是一個助緣,我們要不斷的鞭策自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