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中道的德行,應從內心與事行來完成

開仁2015/5/25

學佛的人經常討論解行的問題,有的人害怕被人貼上沒有修行的標籤,處處強調自己天天有在實修某些法門。時下諸多修行人其實不太懂得安排自己修行的生活,好像每天有固定的早晚課誦就可以心安理得似的。如此度過十年或更久的時光,內心是否真正地有領受到佛法的義利?這可從審察自己對於五欲、五蓋、三毒等是否有比過去減少而獲得答案。

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有兩段話值得省思:

中道的德行,出發於善心,而表現為合理的、有益自他的行為;又以合理的善行淨化內心,使內心趨向於完善──無漏。所以論到德行,應從內心與事行兩方面去分別。」(第十四章)

佛法的德行,貫徹於正確的正見中;由知見來指導行為,又從行為而完成知見──這是知行的統一。」(第十七章)

中道的德行出發於善心,這個善心即指正確的正見。這個正見會促使我人轉起內在的善心,因為這種善心,就是如理的作意,是引導合理行為的指南,否則就會被無明及欲貪所縛而造作不善業了。其中,有八法最為重要:

道德的根源:無貪、無瞋、無癡。

道德的意向:慚、愧。

道德的努力:精進、不放逸。

道德的純潔:信。(第十四章)

若能將這八法表現為合理的、有益自他的行為,這就是知行統一的第一步。然而,合理的善行也可以淨化內心,換句話說,亦可從行為的表業而影響內在的知見,這是比較少人留意的相互依緣性。意思是說,知行的統一絕非只是單向的思考,而應為迴環性地反覆與多次的入出於內心與事行,從錯中學、學中錯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所知與所行,直至熟稔亦不鬆懈。(此即修習多修習)

具備正見者,必定會讓自心於生活上轉起上述的八種心所,且透過審慮、決定與發動思之後,循環地就會知悉所行圓不圓滿,若有欠陷,就須檢視這八個道德的心理因素,再度出發。內心對於事行,或外現對於內在,皆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力,莫停滯於一邊,更不須掉悔於一邊,否則知行合一的相互依緣意義將落於空有其名了。

這一年來協助慧日的法務,內心與事行的歷練讓我成長了許多,除了住持宏印長老的提攜,也得感念我的兩位院長(厚觀法師和大航法師),如果沒有師長的嚴格教誨,我想我無法穩住腳跟,學以致用。當然,常住眾的配合,與北部法友的學法熱忱,都是不可少的增上善緣,希望再接再厲。

以前常思惟一個問題,為何龍樹論會常出現批評二乘的形容詞,難道不用這種方式就沒有人要學菩薩道嗎?近來才比較釋懷,因為我給自己答案是:在龍樹的角度而言,他只是如實分析佛與二乘之差別,二乘的不足是針對佛而言,並沒有落入自讚毀他的問題。而且,從龍樹的教學理念來說,先說大乘,後說聲聞,若不接受則退而其次教導人天善法,最後即使都不接受也要以悲愍心讓眾生獲得現樂,乃至內心祝願未來必定要度他入佛知見。

因為自己思惟問題的層面打開了,回到現實的人事法務,我不再以建立敵意來跟人相處,學習龍樹的如實態度,也效法導師學尚自由,不強人以從己的開放心境。

導師曾說:「那為什麼要建立慧日講堂?我當時有一構想,佛教難道非應付經懺,賣素齋,供祿(蓮)位不可!不如創一講堂,以講經弘法為目的,看看是否可以維持下去!我從不空言改革,但希望以事實來證明。而且,對精舍的學眾,也可給以對外宣揚的實習機會。」(《華雨香雲》)導師的外弘道場很特別,在我實習弘法的過程中,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很多主動來學法或共修的信眾,實是護持導師弘揚純正佛法的理念而來的。所以,說是鼓勵福嚴精舍學眾一個實習弘法的機會,或是讓具備深度與廣度的教學得以發揮等都可以,總之,這班信眾就是堅持默默無聞,盡所能讓這座沒有富麗外表的講堂,能以弘法為使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